
胜过试探之钥(上)
——当你遇见各种不公……
文/约翰·威尔逊 真意译
《生命季刊》第115期
音频为慕溪弟兄朗读:
编者按:约翰·威尔逊牧师(Rev. Johnny L. Wilson)1967年蒙召奉献,1975年神学院毕业获MDiv后开始牧会,并编写主日学教材。1981年获美南浸信会神学院旧约博士。是一位服事神50年、退而不休的资深牧师。他对神的话语忠心持守,也对年轻一代传道人有极重的负担。为2025年6月9-12日举办的“北美传道人退修研讨会”讲员,本文根据他的信息翻译整理。相信他的这篇信息将会带给我们帮助,提醒,和冲击。译者翻译时参考了AI的译文。
经文:雅各书 1:12-18
我攻读博士学位时,有一段时间我不担任兼职代理牧师,便无需带领研经会或培灵会,也不需要每个主日讲道。那段时间的主日,我会到神学院附近的一间教会聚会,参加由教会的师母带领的主日学。教会诗班指挥也满有爱心,容我在没有外出讲道的主日参加诗班唱诗。有一个主日我外出讲道,等到周三晚上回教会参加诗班练习时,却震惊地发现教会陷入丑闻。我们的牧师与另一位姊妹发生了婚外情。我从未过问这段丑事的细节,但我非常受伤:因为教会的声誉受损,师母更是深受伤害。牧师因而蒙羞辞职。辞职后不到半年,他便因脑瘤去世,但我们并未因此而感觉好一些。我猜想可能有人因此而原谅了他,但的确没人知道这病是因还是果。但,罪就是罪,罪就是伤害。很多人问我:“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?”我以前确实没多想,但有几个现实击中了我:
首先,如果我是撒但,想要消除一个教会的影响力,我会攻击谁?是一位不常参加聚会、没什么委身的会友,还是在会众中站在前线的领袖?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会攻击那位突出的——通常是牧师。即便撒但不能迫使他如前文牧师那样陷入丑闻,任何的妥协都有其潜在后果。所以,作为牧师,我们必须保持警醒。
其次,我意识到,若我们不能持续地谦卑顺服神,我们的刚强反而可能成为我们的软弱。同情心固然美好,但若因此陷入情感纠葛导致妥协,便失其本意;自信固然可贵,但若滋长成傲慢自大,便沦为毒药;智力固然珍贵,但会让我们有知识而无智慧。为使我们的力量不致沦为软弱,神允许我们经历“试验”。

我想没有人喜欢“考试”。参加考试,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某种程度的焦虑与不安。你或许会问: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多时间谈论试探和试验呢?有两个原因:
第一,雅各书 1:12-18这段经文中,“试探”一词有时被翻译为“试探”,有时译为“试验”,或“试炼”,共出现了六次,尽管其中一次是消极的(译者:中文圣经中均译为试探,为误译)
第二,我认为多数信徒对试验(tests)与试探(temptations)之间的关系存在误解。
重点是:我们一定会被试验。而身为牧者与领袖,我们承受的试验远超乎所愿。我们会遭到批评、质疑、背后议论、虚假指控、误解、曲解。我们会在经济上贫困窘迫(虽非总是,但时有发生);在情感上被冷落(时有发生);会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(虽非常态,却频频发生)。
雅各书1:12节:“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,必得生命的冠冕(原文wreath,“花环”,有时指“王冠”crown),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的。”

这里使用的“试探”/“试验”一词,希腊文的动词和名词分别是 peirazō(πειράζω,动词)与 peirasmos(πειρασμός,名词)。作为动词,其含义包括:尝试、诱惑、试验、考验、试探;作为名词,则可指:尝试、企图、证明、诱惑、试验或诱惑。由此可见,其涵义时而积极,时而消极。雅各书1:12 中,它似乎是负面的,因为人必须持守才能得着奖赏。但即使是负面的,仍存在潜在的得胜。正如我在先前PPT中讨论的试炼,其中可能有正面的结果。事实上,神要我们在试炼中得胜。祂盼望正面的结果。
我曾经在神学院任教,因此可以告诉你,我出题测验与考试,皆出于积极的目的:我希望学生能察觉自己的不足之处,好使他们改进。医学体检也是为了查出潜在的健康危机,从而借着药物或生活方式的调整得到医治。作为教授,我从来不会故意设计让学生不及格的考题。事实上,有一次全班考试成绩太差,我就把那次成绩作废了,我意识到那是自己个人教学的失败。同样,上帝考验我们并非为了让我们失败。然而,祂有时确实允许敌人要击倒我们的尝试。
这是从何而来?直接出自约伯记。上帝允许撒但将灾难降在约伯身上,但祂设下界限:首先,撒但不得伤害约伯的身体;其次,撒但不得取走他的性命。为什么撒但不能杀他?因为试炼的目的,是要使约伯在悔改后对神有全新的认识。若被杀了,这个目的就无法实现。神的心意是:让我们每一次穿越死荫幽谷之后,都能以类似的方式,重新更深地体会祂奇妙的眷顾。
.jpg)
上帝有时确实会亲自试验人。创世记 22 章告诉我们,神“试验”亚伯拉罕。这并不是因为神想看他失败,而是要亚伯拉罕证明他的信心是真实的。亚伯拉罕所处的世界,外邦人异教徒不惜把他们的儿子们献祭——或为将建筑物分别,或为确保城墙坚固。亚伯拉罕可能也想知道自己的信心是否如那些异教徒般的坚定,于是上帝就试验他。结果,神说“我现在知道你是敬畏我的人了”,这是神确认亚伯拉罕已经通过了试验,他对神的信心是真实的,当然超过了外邦邻舍对假神的信心。
12节的经文使用了一个有趣的希腊文原文词汇来表达“坚守”或“忍耐”,它由一个前缀和一个动词组成。动词的词根,就是我们熟悉的,钦定本圣经常翻译为“住”(abide),现代译本多翻译为“存留”(remain)的那个字。前缀“hypo”通常表示“在……之下”,因此,“hypodermic”(皮下注射)意指“皮肤之下”。同理,希腊文中的“演员” 是“hypocrite”,原意是“在假装之下”。所以,经文第一节中的动词,实际意思是“处于,或停留于(某种事物)之下”。这意味着什么呢?
这个场景下,它意味着:不随从欲望,不被那种不足感、不安感所驱使,不与任何的诱惑试探妥协。相反,我们要谨慎自守,顺服于神的权柄之下。
有时,这意味着不要与一个对你有诱惑的人独处;
有时,这意味着不要去碰教会的资金;
有时,意味着不要去回应某些评论——哪怕你已经准备好了辛辣的反击。

还记得你刚学开车的时候吗?你决不可以猛打方向盘——尤其是在结冰的路面上。若要掌控驾驶,你必须学会尊重车辆的力量,相信它对谨慎操作的反应。如果你总是过度操作,出车祸只是早晚的事。
驾驶飞机更是如此。我第一次操作飞行模拟器时,常常会大幅度操作,那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飞机失速坠毁。直到我真的与资深飞行员共乘双座螺旋桨飞机时,我才明白绝不可过激操作、贸然行事。
有时候,为了抵挡试探的侵袭,我们需要花时间祷告,默想,安静等候神的带领。若我们匆忙浮躁,便极易做出错误的选择;若我们仓促不安,以致不能潜心查经,那无疑会招来诸多的麻烦。
同样,面对试炼或试探,当存心忍耐,谦卑顺服。我们当效法耶稣,信靠神并安息在祂里面。希伯来书4:15节:因为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,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,只是祂没有犯罪。我一直对这节经文感到困惑。耶稣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,怎会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受试探?

简单的回答是:祂始终顺服权柄,谨慎自守,遵守圣经的权柄。祂引用经文“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,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”来拒绝将石头变成饼;祂拒绝从危险的高处跳下去,以圣经的真知识,驳斥了撒但对圣经真义的扭曲。祂拒绝敬拜魔鬼,因为祂深知天父与圣灵的心意。
你看,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别:外在的“催逼”与内在的“诱惑”。“诱惑”是因人的欲望被犯罪的意志所败坏后而产生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罪”实质上是企图从上帝所赐的美善与完美恩典之外寻求满足。然而,耶稣因着与父神与圣灵完全的合一,使祂免于陷入诱惑。
剑桥大学教授伊恩·麦克法兰(Ian A. McFarland)曾用以下的例子来说明。他说,有许多罪,他根本没有想要去犯的欲望,所以他永远也不会去犯那些罪。他不想谋杀任何人,也不会性侵儿童。即使有人怂恿他去杀人或性侵儿童,他也不会去做。但是,当他被“怂恿”的时候,就构成了一种“试探”。同样,在旷野里,撒但怂恿耶稣去做祂不想做的事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耶稣在技术上确实“受了试探”,但祂作为三位一体真神的位格之一,祂内心没有那样的欲望。也正因如此(更准确地说,是祂没有去做那被怂恿的事),祂向我们显明了一种可能性:我们可以与神建立起如此亲密的关系,以至于我们所想的,正是神所想的。这就是真正的“顺服”(staying under)。
然而,因为我们不是神,我们是不完全的人,我们常常执意要追随自己的私欲,而不是遵行神的旨意。对人来说,诱惑就像人工鱼饵,钓鱼者以此引诱梭鱼或鳟鱼浮出水面、吞入口中、然后被捕捉。这些假饵看起来有生命,却可能带来死亡。从鱼的角度来看:那些鱼饵看起来是活的,看起来有营养,能提供营养、带来饱足。但实际上,它既不能供应营养,没有美感,更无法带来满足。

我们以为说一个谎就会让自己显得更伟大,却不知那是致命的毒药。我们以为自己需要那一份额外的冰淇淋,那杯过量的酒,那盘多出的食物,那次婚外遇,那篇花钱买来的论文,或者那个靠作弊换来的好成绩,那份靠着误导人的简历得到的工作,那次暴力的报复,那种伤害他人的快感!但是,所有的这一切,其中的任何一项,都是置你于死地的!
正如詹姆士·史密斯(James K. A. Smith)在他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《你就是你所爱》(You Are What You Love)中所写的,罪就是:
“使你的心转向巴比伦、而非转向锡安的诗歌(诗篇137篇)……罪是自动地让贪爱世界的倾向,渗透进你的潜意识之中。”(第37页)
如果我们不花时间祷告与默想,就无法像史密斯所说的那样调整我们的心。
如果我们整天关注的是世界的议程,世界的需要,世界的烦躁,而不是专门花时间时间研读神的话语,我们就无法定睛于神的计划。
作为牧者,我们也会受到试探:被教会行政、医院探访、辅导工作及各样事工缠身,以致于最终只从档案夹中,或者电脑硬碟里,拿出一篇旧讲章敷衍了事,给人吃的是陈旧的面包,而不是新鲜的灵粮。
如果我们自己不是常常重新查考神的话语,又怎么可能传讲出新鲜的信息?
与前面提到的假鱼饵,以及人试图满足私欲却最终失望的结果形成强烈对比的是:神所赐的是奖赏,是冠冕,是生命的庆典。神要我们得胜。

“必得生命的冠冕”,“冠冕”用的是希腊名词,原本是指加在凯旋而归的运动员头上的桂冠,有时也会加给征战得胜的将领。是一种对成就的肯定——无论是在竞技场上还是战场上。同样,“生命的冠冕”是对信徒得胜的认可与肯定。它表明我们正身处与诱惑争战的战场中,更表明神希望我们得胜,神盼望我们能为胜过试探而庆贺。
这个词也可以指诗篇21:3中所提到的金冠冕,是王者的荣耀象征。毕竟,若我们因着神的救恩成为万王之王的儿女,我们也蒙应许要同享君王的尊荣。这个词有时也用来指婚礼或节庆中所戴的花冠,是荣耀与喜乐的象征。我对这一点很有体会,因为我在印度教课和讲道时,几乎每次一转身,他们就为我戴上花环。很令人振奋,让我感觉自己甚被看重。而这正是神希望我们在战胜试探时所感受到的:被尊荣、被看重。
我怎么确定这一点呢?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下一节经文中看到答案。
神愿意将这生命的冠冕——这生命的庆典、这得胜的标志、这荣耀与欢庆的花冠——赏赐给那些曾经经历、并且愿意继续经历祂爱的人。这样的奖赏是向所有人开放的,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得着。就像我在这讲坛上常说的:这一切,最终关乎的是关系。(待续)
阅读本刊更多文章,请点击
生命季刊主页
|